您当前位置:辽宁典当网 >> 典当研究

论我国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及政策支持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29日浏览量:50来源: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作者:李景波 胡胜德
  内容摘要:村镇银行是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重要的制度创新。从性质上看,村镇银行具有明显的商业性,从国家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看,又具有一定的政策性和扶贫性。文章认为实现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金融改革的政策绩效,一方面需要村镇银行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政府相应的政策支持。
  
  关键词:村镇银行市场定位政策支持
  
  设立村镇银行是我国改进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一些地方的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市场定位理性,盲目追求最大化利润,出现了贷款非农化、集中化和短期化倾向。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调查,某村镇银行名义上发放给农户的单笔贷款金额平均为47.51万元,这些大额贷款主要用于商业经营;以个体工商户名义发放的贷款单笔平均为31.72万元,竟小于农户的平均单笔贷款规模。这既背离了国家成立村镇银行的初衷,也加大了村镇银行的经营风险。因此,研究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充分发挥国家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绩效,促进村镇银行稳健经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影响村镇银行市场定位的因素
  
  (一)政策因素
  
  为改善我国农村金融服务,银监会于2006年12月发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7年1月银监会又相继发布《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组建审批工作指引》等6个文件。上述文件对我国村镇银行的发起设立、业务范围、资本结构、经营对象、经营原则和风险监管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规定。为了加快村镇银行的发展,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村镇银行作为我国农村金融领域中的新生事物,对其进行必要的规范和扶持将长期存在。因此,政府制定和实施的各项政策将会对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农村金融供求因素
  
  1.农村金融需求分析。目前,农村金融需求的主体主要为农户和农村企业,并表现出多层次和多元化特征。农户可以分为贫困农户、维持型农户和市场型农户。贫困农户是一种特殊的金融需求主体,他们缺乏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资金,有贷款的迫切需求,一般讲信誉但无任何抵押。维持型农户,即已初步解决生活温饱、具有传统的负债观念、比较讲信誉的农户。市场型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化技能型生产。农户的生产性资金借贷主要来自农信社提供的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2007年底,全国有近2/3的农户不能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信贷支持。农村企业可以分为农村资源型乡镇企业和龙头企业。农村资源型乡镇企业,是农村企业的主体。这些企业缺乏公开的企业财务报表等易于传递的“硬”信息和可抵押的资产,也难以从外部获得相应的担保,因此,大中型农村商业性银行对其发放贷款特别谨慎,成长中的乡村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一直较为突出。龙头企业资产实力较为雄厚,也是较为健全的承贷主体,贷款风险较小,基本可以通过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信用放款或抵押贷款来满足资金需求。
  
  2.农村金融供给分析。农村金融的供给主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农村正规金融和农村非正规金融。农村正规金融体系比较庞大,但服务功能明显不足。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和信贷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不与农户发生信用关系;农业银行在1999年后大量撤并县以下营业网点,农行全国机构数由2001年的44418家减少到2005年的28234家,其中主要在农村地区办理业务、提供服务的储蓄所由2001年的10837家锐减到2003年的5462家。而且,为控制信贷风险,纷纷上收农村信贷审批权,使得农业银行的县域分支机构事实上变成了只存不贷的“抽水机”;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把资金也主要投放到农村的“高端”客户(富裕农户和上规模的乡镇企业),对普通农户和中小企业往往设置较高的信贷门槛。甚至一些农信社为了本金的安全把资金以低息贷给富裕农户和上规模的乡镇企业,即所谓“垒大户”。据统计,从1998年以来,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信社)短期贷款中农业贷款的比重一直在10%上下徘徊,农村金融供给缺口巨大。尽管非正规金融一直是我国政府取缔和压制的对象,但我国农村金融的实际情况是非正规金融大量存在,在弥补正规金融机构信贷供给不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对2万多农户的连续跟踪调查资料显示,1985-2003年每年农户借贷资金中约70%以上来源于非正规金融。
  
  上述分析表明,目前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的多层次性与供给的主体单一性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金融供给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改变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单一和农户信贷资金供给不足的局面,规范农村民间借贷行为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紧迫任务,也是大力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初衷。因此,农村金融的需求特征和供给结构是村镇银行进行市场定位的基本出发点。
  
  (三)村镇银行自身因素
  
  1.村镇银行的优势分析。村镇银行作为一级法人,决策链条短,经营灵活,服务方便快捷,手续简便,对市场需求可以做出快速反应。相对于目前产权仍不明晰的农村信用社而言,村镇银行具有较大产权优势。同时,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借款人主要为普通农户与乡镇中小型企业,村镇银行具有较大的地缘信息优势:不仅对贷款人的财务状况与经营业绩更加了解,更重要的是对贷款人的管理方法,发展前景等方面的较为隐蔽的信息比较熟悉,对贷款人的经济状况的变化方面的信息更加敏感,也能更快的得到这些信息。
  
  2.村镇银行的劣势分析。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农户居住相对城镇居民来说较为分散,需要一定数量的网点才能覆盖到整个市场。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分支网点开设成本较高,同时还要负担一定的人力资源费用,对于规模较小、起始资金较少的村镇银行来说,难以承受。同时,村镇银行作为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其信誉和品牌在当地认知度低,在目前存款利率并没有完全放开的情况下,缺乏品牌和信誉对于村镇银行的业务开展来说,困难很大。在吸收存款竞争上的劣势,极大地影响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
  
  上述分析表明,村镇银行作为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以其产权清晰、经营机制灵活、地缘信息优势在农户信贷市场中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同时,信贷资金来源少、资本实力弱等不利因素也限制了村镇银行与大中型商业银行进行高端客户的竞争能力。因此,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是村镇银行在进行市场定位的客观约束条件。
  
  我国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
  
  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从我国农村金融供求现实出发,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来确定经营地域、目标客户以及产品和服务。具体来说就是要立足“三农”,把目标客户定位在农户,同时兼顾农村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在法律规定的业务范围内积极开发新的金融服务产品,寻找更适于其自身发展的信贷模式。
  
  (一)经营地域定位
  
  经营区域定位是指村镇银行选择什么样的经济地理区域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2条明确指出:“村镇银行是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基于“三农”而生,其特色在于“三农”,根基也在于“三农”。为此,村镇银行应牢固树立服务“三农”的经营宗旨,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实现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壮大。另外,村镇银行立足农村社区开展业务,可以发挥对地方性客户的信息优势,如村镇银行的员工与当地客户往往具有错综复杂的血缘、亲缘、业缘关系,村镇银行利用这些大银行无法使用的“局部知识”,可以有效化解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二)目标客户定位
  
  目标客户定位是指村镇银行选择什么样的客户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孟加拉和印尼等国的小额信贷的实践表明,贫困农户不仅有强烈的信贷需求,而且也有很强的信用意识,只要设计出符合农户等弱势群体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服务,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村镇银行就会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农村金融需求中,低收入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需求满足程度最低;而村镇银行大都经营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市场认知度低,在大项目和大客户上无法与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竞争,应走不同于已有农村商业性银行的差异化市场路线,通过市场细分,把目标客户定位在大银行不愿意服务的小企业和“三农”等低端客户和困难群体,努力打造精品农村社区银行。
  
  (三)产品定位
  
  产品定位是指城市商业银行开发什么样的业务,为客户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村镇银行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以满足当地农民的金融需求为导向,开展以小额信贷为主的各类金融服务。如汇丰村镇银行根据不同的农村市场特点设计出适合本地的融资产品,“企业+农户”的价值链融资模式再结合汇丰的全球化网络系统,业务也由最初单一面向企业客户,开始面向农户。汇丰村镇银行现在86%的贷款针对农业企业和农户,其中超过60%的贷款额是通过“企业+农户”的模式发放给农户的,解决了农村信贷风险高的问题,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农户跟公司企业有资金上的来往,而公司推荐的都是产业链上优质的农户,这样就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有效地控制了风险。同时,农户和经销商提供贷款的模式贷款方式灵活,有信用、抵(质)押和保证贷款等不同模式供客户选择,借款人则可以根据项目生产周期,选择3个月至1年的不同期限的贷款。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政策支持的完善
  
  由于农业的弱质性以及农户分散、收入水平低、农村信用制度不完善等因素的制约,村镇银行在服务“三农”过程中普遍面临着风险大、成本高和收益低的经营困境,急需完善相应的政府支持政策。
  
  (一)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财税政策支持主要通过财政贴息、不良贷款财政核销、财政奖励、金融基础设施费用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手段增加村镇银行的财务收入,以补偿村镇银行业务经营成本,从而激励村镇银行积极开展涉农业务。目前,在现有优惠政策基础上,对村镇银行的涉农贷款比重不同,应实施不同的税收减免政策和补贴政策;同时,对贫困地区的村镇银行应实行免税政策。



温馨提示:如需业务、风险在线讨论,辽宁省内典当企业请加入辽宁省典当协会会员群(133649286),外省典当企业可加入典当精英超级群(52233943),加入时请注名典当行全称与真实姓名。
房屋登记民行交叉案件的裁判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