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辽宁典当网 >> 典当研究

利率市场化对农村金融机构影响及有关对策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30日浏览量:126来源:金融时报作者:李少林 张炳仁
  利率市场化势必将从根本上改变已经习惯的商业环境和竞争方式,而作为农村经济重要发展支柱的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以及其他类的农村金融机构,其经营管理都将会遇到利率市场化的挑战。
  
  利率风险影响结构失衡
  
  存款成本增加源自农村金融机构对存款的依赖、固化的存款结构和存款市场加剧的竞争。农村金融机构融资渠道狭窄,“拉存款”进行融资几乎是每个行长头等大事。而储蓄对利率变动高度敏感。纵向上,适度提高利率水平将会降低居民当期消费,增加储蓄比重;横向上,有竞争力的利率将吸引储蓄快速转移。这就要求农村金融机构不能少于其他行利率才能维持其正常的流动性和发展需要。
  
  在优质信贷企业竞争上,农村金融机构在定价方式、定价策略和信贷规模上都处于不利地位、劣势明显。原来农信社一家独大的垄断地位正走下坡路,新的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发展进一步弱化了信贷配给能力。但是更为关键的是利率定价要受政策影响,即使能够实现较高利率定价,也会导致信贷市场逆向选择,隐藏更大的信用风险,进而抵销甚至降低信贷实际利率。
  
  隐含期权风险的产生是指随着利率的波动,客户将以该期低利率获得的新贷款提前偿还该期以前高利率获得的贷款,当利率上升时,他们会提前支取定期存款,再以较高的利率存入新的定期存款。尽管银行对提前还款或提前取款设定了一定的限制条款,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各银行为了稳定存款大客户和优质贷款客户,很难采取相应的政策阻止客户提前还款或提前取款。利率市场化后,由于利率波动的频繁,客户的这种选择权也会使用频繁,这无疑加剧客户选择利率风险。
  
  应对利率风险能力不足
  
  受长期利率管制的影响,农村金融机构更多的是被动接受利率变动带来的不利后果。资产负债管理侧重于对安全性、流动性的管理,更多关注的是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缺乏对利率风险的有效管理。虽然近年来银行业对市场风险管理愈发重视,但对利率风险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相关管理仍停留在传统的静态账面管理阶段。虽然从形式上完成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构架,但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目前,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缺乏独立性,更多表现出屈服于内部人控制的压力,直接导致了风险管理部门对市场风险新情况反应速度慢。当前外部资金定价主要集中在贷款资金上,而对存款资金基本没有根据市场情况进行差别化定价的经验,尚未建立综合考虑风险补偿、费用分摊、产品收益、提前还款、违约、展期等因素的存款资金定价体系。同时,当前利率风险管理主要是被动式管理,较少主动运用有效的金融工具,如利率掉期、货币掉期、远期利率协议等金融衍生产品进行利率风险敞口调整。
  
  提高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的建议
  
  监管当局应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场建设。一是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应予以支持。对符合政策定位于“三农”、小微企业的农村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可用信贷资产抵押再贷款、专项票据、特种存款等创新资产为农村金融机构注入流动性。监管当局应对农村中小金融建立不同于大中型银行监管指标体系,营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二是提高中国货币市场对农村金融机构渗透度,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利率风险避险工具开发。
  
  农村金融机构要准确定位。要牢牢把握着决策快、经营灵活的优势,正确处理好总量增长和结构优化、业务发展和风险防控、眼前利益和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转变粗放式经营观念,实现质量和效益并重的发展战略。
  
  同时,农村金融机构须提升经营管理能力。一是明确制度安排,将利率风险管理在治理架构中予以制度安排,制定适当的利率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以明确制定出资产负债管理目标、对利率变动方向和幅度研究预测以及承受利率风险容忍度区间。二是建立和健全利率市场化下的资金定价机制,综合考虑融资成本、营运成本、风险偏好及回报要求。三是优化业务结构,大力发展低资本消耗、高经济增加值的业务,逐步提高中间业务盈利能力,改变对利差收入的过度依赖,提升对企业非贷款领域的增值服务。


温馨提示:如需业务、风险在线讨论,辽宁省内典当企业请加入辽宁省典当协会会员群(133649286),外省典当企业可加入典当精英超级群(52233943),加入时请注名典当行全称与真实姓名。
民间借贷仍处于风险与案件高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