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辽宁典当网 >> 金融业态

货币政策新特点 政策利率成焦点

发布时间:2017年04月01日浏览量:68来源:中国金融网 作者:周子章
  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上表示,货币政策对于结构性改革并非毫无作用。理论上说,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调节总需求,不是结构性政策,但货币当局也可以创造一些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资金进入一些战略性和薄弱性产业。
  
  实际上央行近期连续针对货币政策释放新的信号,央行副行长陈雨露也指出,人民银行明确提出探索建立“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积极探索二者间的协调配合。运用审慎政策工具有效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从整体上维护金融稳定。
  
  今年以来,央行货币政策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包括创设临时流动性操作便利,全面上调基准利率以及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对资金投放回笼的调节控制,通过不同工具的搭配使用,总体上保证了对市场供给流动性的合理适度,继续推进货币政策向价格型调控转型,增强价格杠杆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这个变化在最近银行间市场有了明显的表现,在稳健中性基调下,央行投放资金量减少,大行资金融出意愿低,资金波动加大,再加上MPA(宏观审慎监管)考核临近等因素,导致近期资金紧张。3月20号之前,央行已经连续17个工作日在公开市场上净回笼资金,逆回购操作量不断萎缩,同时还上调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至2.45%。从一季度整体操作情况来看,央行操作也更加中性,截至2017年3月23日,资金维持净回笼态势,而去年同期为净投放。
  
  有市场人士认为这已经构成加息,而央行回应中标利率上行是市场化招投标的结果,反映了近期国内外影响市场资金供求因素的变化,中标利率上行并非加息。
  
  然而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来观察,在价格型货币政策框架下,如果传导机制顺畅,央行政策利率将向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及信贷市场传导。简言之,政策利率上调会引起其他市场利率变化。一般将回购利率及MLF利率作为政策利率。而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央行就对货币政策工具操作实行了多次调整,逆回购与中期借贷便利资金期限拉长,逆回购、临时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等工具操作利率上行。
  
  可见近期的一系列操作就是央行在进一步的通过政策利率引导市场利率走势,政策利率向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能较好地传导,但对信贷市场的传导较弱。因此接下来公开市场的操作利率将越来越重要,不过由于大量的融资还需要从银行系统发放,对于信贷市场的利率传导还需要观察。
  
  事实上,去年以来随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货币政策特点和货币政策工具搭配也在不断地改变。主要体现有,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在2016年第二季度开始逐渐缓解,经济呈现短期企稳复苏,而在内部金融风险和外部汇率压力下,货币政策目标从“稳增长”逐渐向“去杠杆、防风险”转变,货币政策工具呈现出“量价分离、锁短放长”之意,与此同时,长短期利率走廊也不断明确和完善。进入17年央行继续在抑制资产泡沫、金融去杠杆及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之间取得平衡,而货币政策的变化也可总结为两大特征:一是量价分离,控制货币闸门;二是利率走廊的短期显性曲线和长期隐形曲线日益明确。
  
  数量调控方面,包括M2货币供应量增长都进行了下调。而另一方面,价格调控开始发挥出更为重要的作用,操作特点为锁短放长并以政策利率引导市场利率。央行自2016年8月、9月先后重启14天和28天逆回购,相关操作频率不断加大,长期限资金投放量占比明显上升,同时,在2016年8月以来的MLF续作中,央行均以6月期、1年期的长期限投放替换此前3月期、6月期短期限流动性的回收。这一“锁短放长”操作的结果就是抬升了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综合资金成本。2016年逆回购加权平均成本从此前的2.25%上升至年末的2.34%,MLF加权平均成本从年中的2.84%上升至2.93%,二者综合成本从2.3%上升至2.44%。而2017年开始,央行先后上调1年期MLF、各期限逆回购以及隔夜SLF(常备借贷便利)操作利率。公开市场利率和SLF操作利率上调标志着中短期政策利率曲线的整体抬升,也体现出央行抬升价格以应对信贷非标高增速、经济增长和通胀回升的政策意图。央行在其发布的《2016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到“适当延长央行资金投放期限,引导金融机构提高负债稳定性”,表明央行将继续挤压高杠杆和“以短博长”模式的套利空间,同时降低资金市场波动性、防范系统性风险。
  
  通过这些信息可以发现,央行在去杠杆,防风险的背景下,通过建立一系列的金融调控工具,完善利率调控的基础,从而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
  
  早在2015年10月24日利率和准备金率“双降”时,央行就明确了新的政策利率体系,政策利率由传统的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转为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短端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常备借贷便利利率以及超额准备金利率引导,而中端利率则用中期借贷便利利率、抵押补充贷款利率进行引导。
  
  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央行创设的流动性管理工具在补充流动性及构建利率走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当未来的政策利率已经浮出水面,短期普遍以央行7天逆回购及7天SHIBOR为主,中长期以3个月-1年的MLF利率,以及3-5年的PSL利率为主。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仍处于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贷款基准利率与政策利率并行。在存贷款基准利率没有完全退出之前,政策利率的问题将不可避免的影响市场,央行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待市场化的利率形成、传导和调控机制建立健全后,将不再公布存贷款基准利率,这将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另一方面,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传统银行信贷业务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管,金融创新给传统金融机构带来的影响超过了大多数人的预期。比如当所有存款都买理财产品而不是都存到银行,实际上已经是利率市场化,因为目前理财产品收益率已经非常市场化。这个趋势表明,未来存贷款基准利率将迟早要取消。
  
  综合来看,在国内外环境的制约下,现阶段央行货币政策呈现出“量价分离”和“长短走廊”两大核心特征。而在去杠杆逐渐成为现阶段货币政策核心目标之一的背景下,央行需继续加强政策利率的信号作用、政策利率对市场利率的引导作用才能顺利平稳实现去杠杆的政策目标,因此需“控利差”,控制市场利率与基准利率之差。在目前市场流动性主要由央行主导提供的状况下,市场利率和政策利率间利差过大会导致套利行为不止,同时也削弱了政策利率的信号作用。这也成为2017年以来,央行先后上调政策利率的原因之一,即在目前市场利率较高的局面下顺势而为,适当抬升政策利率以修复市场利率和政策利率的利差,缩小套利空间以抑制机构加杠杆行为。“控利差”还意味着央行需逐步明确利率的长短走廊,加强政策利率的信号作用、政策利率对市场利率的有效引导作用,最终控制市场长短期利差不能过大,保持在合理水平。(周子章)



温馨提示:如需业务、风险在线讨论,辽宁省内典当企业请加入辽宁省典当协会会员群(133649286),外省典当企业可加入典当精英群(52233943),加入时请注明典当行全称与真实姓名。
经济日报:民间非法借贷何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