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辽宁典当网 >> 金融业态

解决农业抵押难题,24个省级农业信贷担保公司成立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17日浏览量:90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广州)作者:
  “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这句农谚既折射出农村养殖业的风险,也反映了当前农业缺乏有效抵押物的难题。
  
  如何通过新型金融技术和模式服务“三农”?10月15日,在新华社瞭望智库主办的2016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上,农业部财务司司长陶怀颖对此做了具体阐述。
  
  陶怀颖介绍,在机制创新上,中央通过一系列改革构建专业化农业服务体系。如农业银行、邮储银行进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央行也在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
  
  此外,政策性、独立性和专注性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在建成。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会同农业部、银监会组建的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有限责任公司已挂牌运营,全国有24个省成立了省级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并运营。“建立信贷担保公司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粮食生产和规模经营主体长期以来没有有效抵押物的问题,这也是农业发展资金瓶颈的突出问题。”当前一个从国家到省级到县级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已经构建起来,解决这一难题。
  
  在产品创新上,通过盘活农民资产可以开辟新的融资渠道。陶怀颖介绍,经全国人大授权,国务院批准全国278个县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试点。农业部也在开展农机金融租赁、信贷+保险、保险+期货等金融创新试点。
  
  此外,看好农村金融发展潜力,一些互联网金融和产业资本对农村金融服务业十分积极。通过金融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实现了融资、融物的结合。
  
  陶怀颖表示,当前农村金融服务总体仍是短板。2015年我国农牧渔业贷款约3.5万亿元,占全口径贷款的3.7%,远低于农业增加值占GDP9%的比例。
  
  在促进农村金融普惠领域,陶怀颖倡议,应该聚焦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结构来看,农业龙头企业约12万家,他们基本与银行金融机构都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位于金字塔基的是大量小农群体,通过传统小额贷款可以一定程度解决其需求。位于金字塔中间的是适度规模的新型经营主体,包括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550万家。新型经营主体对金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向长期、大额、集中的金融服务拓展,向保险、期货、证券等综合服务延伸。
  
  由于缺乏有效抵押担保,新型经营主体却是当前农村金融服务最薄弱的环节。陶怀颖建议,新金融应聚焦服务新型经营主体,为他们定制个性化金融服务,建立互惠互利的长期合作关系。
  
  


温馨提示:如需业务、风险在线讨论,辽宁省内典当企业请加入辽宁省典当协会会员群(133649286),外省典当企业可加入典当精英群(52233943),加入时请注明典当行全称与真实姓名。
去杠杆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基于商业银行投行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