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辽宁典当网 >> 典当新闻

非法集资 典当要绷紧“弦”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28日浏览量:99来源:中国商报•典当融资导报 作者:王菁菁
  近段时间,昆明滇和典当董事长杨继红非法集资33亿元与海口泰特典当董事长沈桂林因集资诈骗被一审判决无期徒刑的消息相继被媒体曝出,在业界引起了一片哗然。“非法集资”这四个字再次为业界敲响了法律警钟。
  
  金额巨大牵涉广
  
  在今年陆续披露的几起有关典当经营者涉足非法集资的案件中,最为“抢眼”的当属云南滇和集团董事长杨继红非法集资33亿元,涉案人员多达400余人的消息。
  
  根据相关媒体的报道,从2004年创办昆明滇和典当行之初,杨继红便开始以1%的月利息对外非法集资,先期数额并不大,高额返利会得到按时履行。由于人际交往能力强、口才不错,10年间杨继红非法集资达33亿元,涉案人数多达400多人。经有关部门审计,33亿元大部分被杨继红用来给他人或者企业发放高利贷,或者购买固定资产作为公司的再投资。涉案的400多人中既有她的亲戚或者朋友,也有商业上的伙伴,还有一部分是国家公职人员、银行职工。
  
  据悉,随着公司的支出水涨船高,杨继红的资金回笼压力也越来越大。到了2014年底,公司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流——由于借款大部分用于支付高利息、偿还部分本金、日常生活开支和挥霍,公司最终靠“拆东墙补西墙”来维持,直至资金链断裂、东窗事发。
  
  无独有偶,就在杨继红非法集资案被曝光后不久,海口泰特典当董事长沈桂林因集资诈骗8.8亿元,本月初被海口市中院一审判处无期徒刑的消息让业内人士再次咋舌。据介绍,2002年至2009年,沈桂林在泰特典当自有资金较少的情况下,通过借款方式融资用于该公司的典当业务及偿还借款利息,并向出借人支付了2%至3%的月息。2009年以后,他通过本人招揽或公司员工、朋友等他人帮助招揽等方式,以个人名义,并以泰特典当、泰达拍卖等关联公司做担保,承诺支付月息1.5%至4%不等的利息。
  
  收到借款后,沈桂林将大部分用于偿还以前的借款本金及利息,还将赃款用于购买房产及豪车、字画与奢侈品。2013年12月,由于资金链出现断裂,他从海口出逃。而经司法鉴定,截至案发,沈桂林共向210人非法集资金额共计88182万元,造成被害人损失40815.595万元。
  
  相似之处
  
  中国商报记者了解到,上述两起案件之所以成为近期典当圈内的“重磅新闻”,除了涉案金额巨大、牵连人数庞多之外,与两名“主角”在圈内的名气和当地典当业界的地位也不无关联。比较两人的从业经历,也能让人从中看出不少相似之处。
  
  相关资料显示,杨继红与沈桂林都有着比较丰富的融资行业从业经验。前者自大学毕业后就进入金融机构工作,深谙金融行业的操作模式;2003年辞职下海,2004年筹资500万元创办昆明滇和典当行,成为云南最早进入典当行业的人员之一。而后者则是从上世纪90年中期就开始接触典当行业,2000年创立海口泰特典当行。可以说,早些年典当行业经营的“黄金时期”,两人都曾是亲身经历者。
  
  随着在典当行业的扎根与不断扩大,两人头上的光环也越来越多,成为谈起当地典当业发展来必定“绕不开的人物”之一。据了解,长期以来,昆明滇和典当行一直都是云南省典当行业协会的副会长单位,而杨继红本人也身兼该协会常务副会长、全国典当行业巡讲团教师等数职;沈桂林更是先后出任过海南省拍卖行业协会会长、海南省典当行业协会会长、海南省收藏家协会会长、海南省工商联(总商会)副主席。东窗事发前,在与典当相关的一些活动与报道中,经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此外,他们还在典当之余涉足其他行业。
  
  与此同时,人缘广、善交际、对这个行业“热情”很高,也是不少典当业内人士对两人的一致评价。“2013年左右,在中国典当业协会的第一届会员大会上,我曾经与杨继红有过一面之缘,印象中她很会与人打交道,在当地的典当圈内也称得上是位风云人物。而且当时据她描述,他们的经营状况还是算不错的,并没有表现出什么特别之处。至于沈桂林,据我所知当时生意应该是做得比较大,不光是海口,连北京也有他所投资的连锁机构,他给人的外在感觉还是比较谦和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典当资深从业人士说道。
  
  如今,因为“非法集资”的敏感性,让不少业内人士在提到这两人时,多少会表现出讳莫如深。特别是对于杨继红,一些与之接触过的典当界与媒体人士表示,在之前的异地交流活动中,她呼吁银行积极向典当行融资让人印象颇深,“当时觉得她对这个行业热情很高,作为常务副会长,也确实为此奔走做了一些事。现在回想起来,对于资金的过度渴求,也许正是造成她碰触法律红线的一种主要原因,令人感慨。”
  
  一位曾经与杨继红共事过的人士也大致印证了这种说法,“她与银行的关系很好。但是这几年,典当经营确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要对外吸取资金,内部却又经营困难,这无异于是恶性循环。”
  
  绷紧这根“弦”
  
  事实上,除了滇和典当与泰特典当因经营者而深陷非法集资的“泥沼”之外,近年来,典当业内发生类似事件也并非简单的一两起。例如今年2月,江苏泰州警方打掉了一个以投资理财为幌子的非法集资团伙。经查明,犯罪嫌疑人王某在当地开办了一家典当行,名义上经营典当,实质上却从事非法集资的勾当。还有去年陕西吴堡县三星典当行的非法集资案,共计向2416人非法吸收存款,累计吸收存款金额为5.8亿多元,曾在当地一时间掀起了不小的舆论浪潮。
  
  那么,典当经营者涉及非法集资目的何在?是因为正规典当业务放贷金额有限所致,还是另做其他?
  
  “其实典当经营者涉及非法集资,目的无非有以下几个:一是经营者有投资项目,从银行借不来钱;二是吃‘利差’,以典当行的名义放贷,做账外业务、走假数据;三是干脆扎摊儿骗钱,完事后跑人。”一位有着二十来年典当从业经验的人士说道。
  
  但无论如何,按照这位人士的分析,非法集资所得用于正规的典当业务不大现实。“典当本来就受到严格的监管,每一笔当票都要上报给数据库。如果不是走账外业务,相信很快就会被上级监管部门看出端倪来。尤其是集团背景的典当行,只是整个集团的一个小小组成部分。据我所知,某些典当经营者在典当业务之余还开设有投资公司,非法集资所得往往是借用典当名义,实则通过投资公司另做他用;或者是典当行的主要负责人或高管借用典当之名私人放贷。这些人要么穿名牌、开豪车,要么善于包装自我,让外界人士觉得自己对融资十分熟悉而轻信。这些案例对于行业的整体声誉无疑会带来不良影响。”这位人士向中国商报记者表达出了自己的担忧。
  
  也有知情人士透露道,某些典当经营者借资金投资其他项目,比如早些年的房地产;或是将典当资金挪作账外业务,等到快要年审的时候再收回……这些违规操作在业内或多或少都有存在。
  
  “经济下行压力不减,典当经营困难丛生,税收、扶持等问题呼吁了多年也未解决,如果不设法拓展并不利于行业发展,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然而,经营困境并非典当经营者转向非法集资的借口。调整业务结构、适当收放才是名正言顺的解决方式,否则,一旦陷入恶性循环,便很容易将企业业及自己推上不归之路。”市场分析人士强调。




温馨提示:如需业务、风险在线讨论,辽宁省内典当企业请加入辽宁省典当协会会员群(133649286),外省典当企业可加入典当精英群(52233943),加入时请注明典当行全称与真实姓名。
基金业协会:优化从业资格考试组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