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辽宁典当网 >> 典当研究

“错位竞争”是民营银行发展的前提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12日浏览量:94来源:中国债券信息网作者:王璐
  谢太峰,经济学博士,现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
 
  坚持为小微企业服务本身就应当是民营银行区别于传统银行的一个差异化的战略定位。如果放弃了“小微企业银行”的定位,不仅有违其成立的初衷,而且也会走向和现有银行一样的同质化的老路,而失去特色的民营银行要想走上成功之路也必然会困难重重。
 
  目前,我国已有五家民营银行正式开业。在运行一年的实践中,五家民营银行均推出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说明它们不仅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方面可以大有作为,而且在探索更灵活的经营模式、经营机制和风险控制方法方面也可以探索出一条新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谢太峰日前做客本刊,认为在坚持为小微企业服务的大前提下,各家民营银行应在业务经营方面突出特色、体现差异、错位竞争。“每一家民营银行都要确定自己的重点服务对象和客户群体,并根据客户的情况和需求,量身定制推出一些金融产品和业务品种,逐步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小微融资难题
 
  探索经营模式创新
 
  记者:全国首批五家民营银行的试点工作已一年有余,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民营银行目前的发展状况?业务存在哪些可圈可点的突破?
 
  谢太峰:从一年来民营银行的情况看,应当说基本实现了当初成立民营银行的初衷。首先,五家银行相继开业本身,就说明民营银行的试点工作在按计划顺利推进。2014年9月五家民营银行获批筹建,意味着民营银行将成为我国银行体系的正式成员,这是我国金融改革的一大成果。而五家民营银行的全部开业,则标志着这一改革目标的初步实现。其次,在我国,民营银行应当说是一个新事物,在民营银行的建立、经营目标、经营模式、运营机制等方面,都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因此,这五家民营银行的建立带有第一个“吃螃蟹”的性质。正因为如此,可以说,五家民营银行的全部开业,标志着这种改革试验取得了初步成功,它将为今后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蹚出一条道路,提供诸多可供仿效或借鉴的经验。从一年来五家银行的业务开展情况看,这一目的已经开始得到体现。五家银行都推出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例如,浙江网商银行、深圳前海微众银行针对个人和小微企业,以在线方式推出了网络信贷业务。根据有关资料,前者自创立以来,累计服务160万小微企业和网络创业者,累计放贷超4000亿元。后者则推出首款贷款产品“微粒贷”,定位于互联网小额信贷产品。
 
  五家银行的业务经营更加灵活。例如,网商银行的信贷审批达到“310”水平,即客户仅需“3”分钟在线填写信贷申请,在线信贷申请填写完毕后“1”秒钟内放款,整个申请、审批、放款流程做到“0”人工干预。相比传统商业银行线下客户经理调查、行内审批通过后再放款的流程,五家民营银行的业务模式和经营机制无疑非常灵活,这使客户的融资更加便利。
 
  内外部因素制约发展
 
  需政策给予支持
 
  记者:作为新型的金融形态,民营银行还很“弱小”,您如何看待民营银行“出生易、成长难”这一现象?我国民营银行在发展中正面临哪些问题?对此您有哪些建议?
 
  谢太峰:民营银行在我国刚刚起步,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形态,我国的民营银行确实还很“弱小”,也的确存在着“出生易、成长难”的现实问题。对于这一问题,我的看法是:在民营银行发展的初期,出现“出生易、成长难”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民营银行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成长过程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要经受各种困难的考验,一些民营银行在这一过程中发生失败甚至夭折的现象,也属正常。
 
  我认为,我国民营银行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可以从外部环境和自身因素两方面分析。从外部环境看,目前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经济环境的变化增加了民营银行的发展困难。经过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增速下滑的趋势较为明显。民营银行在此时出生,可谓“生不逢时”,一开始就要面临较为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经济决定金融,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于新生的民营银行无疑是一种较为严峻的考验。二是政策环境的变化增加了民营银行经营的难度。目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民营银行正好产生于利率市场化时代。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小银行的竞争环境更加不利,吸收存款的难度和成本将更高。加之民营银行实力弱小,破产的可能性远超大银行,因此在经营过程中如何取得存款人的信任、提高市场信誉度,是民营银行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三是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使民营银行一开始就面临较为严峻的外部市场环境。如前所述,目前我国的银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基本确定,有利的银行业市场已经被大中银行所瓜分,民营银行一出生就要面对这样的市场格局,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求发展,其困难可想而知。从内部因素看,我认为,目前民营银行面临的问题一是银行业的经验不足。特别是作为民营小银行,如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结合自身实际,探索适合自己的经营机制、管理模式等,都需要研究。二是业务如何拓展的问题。目前几家民营银行虽然都推出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但总体看,业务品种还比较单一,如果不能开发更加丰富的金融产品、提供更加多样的金融服务,不仅会限制利润的来源,也会制约自身的发展壮大。三是风险控制问题。民营银行的客户都是风险较大的小微企业,加之利率市场化环境下民营银行吸收资金的成本更高,因此民营银行在高成本负债与高风险资产并存的情况下,如何有效管控风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鉴于民营银行存在的上述问题,我认为,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当对民营银行给予政策支持。当前,民营银行正值建立发展初期,底子薄、基础弱,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例如,在税收政策上、在存款准备金率的确定上、在有关监管指标的要求上,都应当对民营银行有所“优待”。另一方面,民营银行自身也要不断“强身健体”,以便增强自身在复杂环境中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坚持服务“小微”定位
 
  在竞争中突出特色、体现差异
 
  记者:民营银行的成立打破了我国金融行业国有垄断的状态,“服务小微企业”是民营银行的初衷。然而,在业绩考核和发展要求的压力之下,民营银行能否在“服务小微”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民营银行要如何在竞争中做到差异化经营?
 
  谢太峰:成立民营银行的本来目的是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因此,民营银行被定位为“服务小微企业”。关于民营银行能否在“服务小微”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的问题,我的看法是:第一,从政府层面考虑,无疑希望民营银行担负起服务小微企业的责任,这也是我国提出发展民营银行的初衷。虽然民营银行的出资者都是民营企业,民营银行的经营目标是利润,但与此同时,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也应是民营银行履行的一种社会责任。如果政府部门能够给予民营银行充分的政策支持,民营银行就应当能够在追求盈利和承担支持小微企业的社会责任之间求得平衡。第二,我国并不缺乏银行类金融机构,而且从银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看,我国的银行不是少了,而是多了。但另一方面,我国又存在着专门服务小微企业的银行缺位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民营银行如果不坚持“小微企业银行”的定位,那就不仅意味着民营银行失去了其本来的存在价值和固有的特色,而且在与现有传统银行的竞争中也基本不具有优势。就此而论,我认为,大部分民营银行不应偏离为小微企业服务的方向。第三,银行也是一种企业,追求利润、讲究业绩是其本能,民营银行更会把业绩放在经营的首位。因此,如果出现一些民营银行出于风险控制和增加利润的考虑,偏离为小微企业服务的经营方向,也完全可以理解。对于这一问题,我认为,我们只能从政策上引导其坚持为小微企业服务,而不能也无法用行政命令的方式予以禁止。第四,银行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竞争的结果必然是优胜劣汰,一些银行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另一些银行则可能被收购、兼并。因此,在民营银行发展过程中,不排除一些银行能够做大做强,这些做大做强了的民营银行完全有可能改变经营重点和经营方向,转向为大中型企业服务。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正常现象。
 
  民营银行要想在强手如林的银行业市场站稳脚跟并求得发展壮大,就必须坚持差异化的经营战略。首先,坚持为小微企业服务本身就应当是民营银行区别于传统银行的一个差异化的战略定位。如果放弃了“小微企业银行”的定位,不仅有违其成立的初衷,而且也会走向和现有银行一样的同质化的老路,而失去特色的民营银行要想走上成功之路也必然会困难重重。其次,在坚持为小微企业服务的大前提下,各家民营银行也应在业务经营方面突出特色、体现差异、错位竞争。小微企业数量众多、情况各异,每一家民营银行都要确定自己的重点服务对象和客户群体,并根据客户的情况和需求,量身定制推出一些金融产品和业务品种,逐步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已有的五家民营银行的情况看,他们在特色塑造和差异化经营方面已经做出了尝试,这也为后来的民营银行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温馨提示:如需业务、风险在线讨论,辽宁省内典当企业请加入辽宁省典当协会会员群(133649286),外省典当企业可加入典当精英群(52233943),加入时请注明典当行全称与真实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