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扩大民营银行试点范围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25日浏览量:45来源:华尔街见闻 作者:
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近日指出,银监会将积极推进民营银行扩大试点工作,支持在小微企业集中的地区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小型金融机构、引导地方金融机构向县域和乡镇延伸网点和业。
银监会近日召开的2015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指出,全面深化银行业改革开放,支持民间资本多渠道进入各类银行机构。扩大民营银行试点范围,加快出台民营银行发展指导意见,完善民营银行持续监管框架;扩大村镇银行民资股比范围,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提高民间资本占比。
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混合所有制改革,拓宽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渠道。
会议新闻稿显示:
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取得新突破,首批5家民营银行完成批筹,其中1家已批准开业;新设14家民营控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新增108家民间资本占主导地位的村镇银行。
会议还指出,要全面落实风险防控责任。对客户信用风险,明辨是非、知悉客户、分类管控;对押品价值波动风险,要加强监测预警研判、压力测试、押品管理和集中度管理。对流动性风险,要做好监测和压力测试,确保流动性管理全面涵盖各类表内外业务。丰富流动性管理工具。加强流动性互助和政策协调,建立区域内中小银行流动性互助基金,强化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之间的资金协作,构建同业互助机制,共同维护市场稳定。
银监会社科院近日的调查显示,我国商业银行今年第三季度不良贷款比上年末增加1749亿元,部分行业、部分地区的信用风险暴露仍在继续上升。
12月初,银监会下发了《关于全面开展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内部管控遏制违规经营和违法犯罪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机构从通知发布之日起至明年3月底进行自查,并于2015年3-4月进行监管检查。银监会及其各级派出机构结合自身监管职责与银行业金融机构自查情况,对辖内法人机构开展检查,检查内容可结合日常监管掌握的情况对不同机构各有侧重,在抽查银行自查与整改情况的基础上,可选取银行业金融机构自查未覆盖的样本进行检查。
银行不良贷款攀升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今日在京发布《金融蓝皮书: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5)》称,受国内经济增速下滑、经济结构调整持续深入等因素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今年第三季度不良贷款比上年末增加1749亿元,部分行业、部分地区的信用风险暴露仍在继续上升。
该蓝皮书课题组介绍,2014年第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766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749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16%,比上年末上升0.17个百分点。“如果只从上述数据看,银行业的信用风险还不特别令人担忧。毕竟,无论是与国内历史还是与其他国家银行业对比,1.16%的不良贷款率都算是相当温和的水平。”
“但若做一些结构和动态上的分析,银行业的信用风险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或许就不那么令人乐观了。”该蓝皮书课题组分析,首先,目前的不良贷款率数据或许有些被低估。在实践中,一些事实上逾期未还而形成风险的瑕疵贷款并未被算作不良。银监会所公布的统计数据只涉及商业银行,并不包含超过2000家的仍未改制的信用合作社,这些机构的资产质量应远低于商业银行。
“其次,局部地区和行业的风险状况相对突出。”该蓝皮书课题组解释,我国在整体风险依然可控的情况下,部分地区企业破产、企业主“跑路”的现象有所抬头。特别是在小微企业领域,由于银行大量使用联保贷款制度,一家企业违约很容易产生连带的负面效应,造成风险的扩散和上升。目前,周期性行业、产能过剩行业以及小微企业信贷领域,风险状况尤其值得警惕。
该蓝皮书课题组指出,从变化趋势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持续上升可能还将维持一段时间。从2011年9月末至今,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已经连续12个季度“双升”,不良贷款率从0.9%提高到了2014年9月末的1.16%。不良贷款余额则从4078亿元上升至7669亿元。
而从变化率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的同比增速在过去3年中基本维持在15%以上,2013年第三季度以来则超过20%,且逐步加快,2014年第三季度的同比增速达到了36%。环比增长也呈现恶化趋势,2013年第三季度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的季度环比从4%左右迅速上升到2014年第三季度的10%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核销不良贷款约709.93亿元。该蓝皮书课题组认为,考虑到银行业2014年普遍加大了坏账核销力度,如果把这部分核销计入,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即便是以目前公布的数据为准,其增速会更加惊人。
温馨提示:如需业务、风险在线讨论,辽宁省内典当企业请加入辽宁省典当协会会员群(133649286),外省典当企业可加入典当精英超级群(52233943),加入时请注名典当行全称与真实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