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04日浏览量:33来源:《对外经贸》作者:陈列松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日益发展壮大,在这一新兴金融力量的影响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长期来看,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某些业务和功能产生替代作用。同时也将逐步弱化商业银行金融中介角色,冲击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因此,商业银行应采取树立互联网思维,重视客户体验,广泛开展合作,创新金融产品,注重金融IT人才培养,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等应对措施,以期更好地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的转型升级和应对市场竞争。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客户体验,大数据
一、互联网金融模式
大数据、移动支付、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传统金融模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互联网金融模式”是基于以上技术的发展形成的一个既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也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它包括依托大数据的金融服务平台模式、第三方支付平台模式、P2P网络小额信贷模式、金融理财产品网络销售模式、网络保险等模式。目前,国内互联网金融主要涉及线上融资和网络支付。
二、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长期影响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长期影响主要体现在它对商业银行某些业务和功能的替代作用。一方面,降低交易成本。互联网金融采取虚拟运作的方式,只需网络终端设备和互联网,加之少量人员即可实现资金的借贷、划转,极大地降低了资金融通产生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减少信息不对称。通过互联网金融交易,双方可以在同一平台直接交换个人信用、资金,降低了信息消耗和磨损;通过搜索引擎客户就能迅速找到所需信息;通过互联网交易会留下大量交易痕迹与交易信息,可以降低交易双方的道德风险。
(二)现实影响
1、逐步弱化商业银行金融中介角色
一方面,金融托媒速度加快,减少对商业银行融资中介服务的需求。社交网络服务体系改变了信息的传播途径与传递方式,借助P2P网络借贷平台,克服了融资成本高和信息不对称的难题,绕开银行也可以满足中低阶层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弱化了商业银行支付中介的功能。第三方支付的崛起正在逐步弱化并试图替代商业银行支付中介功能。例如,支付宝、财付通、快钱等已经能够为客户提供收付款、自动分账以及转账汇款等结算和支付服务,2013年支付宝日交易金额接近100亿元,仅“双十一”一天交易额就达350.19亿元,第三方支付已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
2、推动商业银行转变经营管理模式
凭借创新基因、信息民主化和平台优势,互联网金融企业创新业务模式,形成了新的金融市场生态环境。其中,大数据、移动化、社交网络等颠覆性创新技术都是新生态市场发展的关键能动因素。新的商业模式对传统银行业在支付渠道、资产构成、负债来源等方面产生剧烈冲击。智能终端、用户界面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商业银行渠道拓宽的智能化变革,移动智能终端、体验式“智慧网点”、交互式网上银行是商业银行目前服务渠道创新的重要方向。以集成化、定制化、标准化为方向,提高产品服务的信息、技术、智力附加值,实施产品服务的智能化改造,已成为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模式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快速金融创新的必然选择。
3、加快商业银行更新观念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随着客户消费习惯、模式的改变,其对金融服务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型金融服务例如第三方支付模式的兴起,加快了整个金融领域金融托媒的速度,使得习惯了传统服务模式的商业银行机构一时难以适应。因此,商业银行当下面临的一大新的挑战是如何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先进技术,转变传统业务习惯、创新业务流程,尽快实现自身业务互联网化,以满足客户不断发展变化的价值诉求。
4、冲击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
一方面商业银行传统利差盈利模式受到影响。余额宝、团团赚等理财产品的出现,正在动摇着商业银行的根基,货币基金收益与银行活期存款利率相差10倍之多,直接导致银行活期存款数量下降,银行客户减少。网络借贷业务的兴起,深受社会底层草根的欢迎,未来将在个人借贷、小微企业领域与银行形成竞争;而面向大企业的网络借贷模式一旦诞生,将真正触动商业银行的中枢神经。另一方面影响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基于银行支付功能而衍生出来的中间业务收入,由于第三方支付的出现受到了极大的威胁。阿里巴巴已于近日在纽约上市,成为美证券史上最大IPO,未来发展形势一片大好,其业务全面进军金融领域,包含小贷、支付、保险以及担保,并代理保险、基金等商业银行传统代理业务。宜信财富经历了自网贷中介,到第三方理财再到财富管理的发展之路,如今已获得基金和保险代销营业牌照,服务内容涉及到信托、保险、股权投资等相关领域。
5、大数据的缺失
以阿里金融为例,通过虚拟网关,阿里第三方支付平台可以直接获取客户的相关信息。借助客户数据的优势,阿里小贷则可以利用支付宝沉淀大量商户数据:如用户评价、进货款项、上下游商户交易数量等。通过整合旗下的电商平台,如支付宝、淘宝等,并对其进行无缝对接,阿里巴巴将累积的客户信用数据信息通过模型计算和标准化处理,进而转化为企业或个人的信用评价。在贷款过程中,通过支付宝渠道,阿里巴巴还可以检测商家的现金流向,并依此判断贷后风险。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以大企业为主的我国商业银行坏账率在0.948%,而阿里小贷的不良贷款率只有0.715%。大数据时代,由于受制于机制和管制,商业银行在用户数据挖掘拓展上很难有新的突破。传统的商业银行信贷模式所采用的抽样数据方式,很难达到大数据环境下计算的精确性与标准化处理。所以,大数据的缺失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致命短板。
三、商业银行面临互联网金融竞争应采取的策略
(一)树立互联网思维,重视客户体验
商业银行应全面认识互联网金融技术变革带来的深刻影响,应从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管理理念以及银行网点建设和业务操作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消除排斥心理,转变经营方式,树立互联网思维,开展互联网业务,开发新用户,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诉求。切实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高度重视客户体验。首先,建立客户体验指数,从事后、零散的客户体验转向事前、系统的客户体验。通过绩效杠杆,引导客户柜面交易向网银等电子渠道迁移,提升客户交易和体验的灵活度。其次,在产品开发设计时,紧贴生活变化,洞察引领客户需求,开发出更多适合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的金融产品。第三,重塑业务流程,高效配置资源,在不影响风险控制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业务环节,如降低小微信贷门槛,缩短业务流程。第四,充分运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网络营销,实现与客户之间的开放交互式接触,及时高效地满足客户需求。
(二)广泛开展合作,创新金融产品
在现有的电子商务模式下,商业银行的中介地位不断弱化,支付产业的重心逐渐从银行主导的清算结算,转向非金融主导的数据增值业务,商业银行最需要的客户交易信息以及相应的结算均被第三方支付平台垄断。因此,商业银行应创造条件与互联网、电商等企业广泛开展合作,建立互利共赢关系。一是商业银行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共享用户信息、数据,精准匹配客户需求、拓展客户规模,降低运营成本、提高风险控制能力。二是互联网企业依靠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完善支付工具,并通过金融合作、交叉销售避免监管上的盲区。三是在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双向渗透和融合发展的模式下,在共享客户信息和商户资源的同时,双方还可以充分利用各自优势,积极开发更加人性化和具有灵活性的金融产品,如联合打造中小企业在线融资平台。
(三)重视金融IT人才培养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人才结构构成以经济和管理专业人才居多,IT人才占比相对较小,IT人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部分银行没有IT部门,有些银行虽然设置了信息部门,但在整个公司中话语权极低。对IT人才的忽视,会导致一些银行无法把控最新的IT发展趋势,在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或服务时失误不断,一些金融产品或服务刚开发出来不久就被市场淘汰,始终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还会加大商业银行本身的操作与技术风险,不利于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因此,应在商业银行内部设立IT部门,开发出更多的与IT相结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IT人才在公司内部的话语权,紧盯IT发展的最前沿信息。另外,应适当增加IT专业人才的招聘比重,加强对经济、管理人才的IT培训工作,重视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
(四)建立风险管控长效机制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建立了严格的风险管控系统,对传统风险的识别、衡量与控制都有着精确而严格的规定。但在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融合发展的趋势下和银行金融互联网化过程中,还应着力提高对可能存在的网络风险进行预测、管理和控制的能力,将创新和转型建立起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基础之上。
参考文献:
[1]李麟,冯军政,徐宝林.互联网金融:为商业银行发展带来“鲶鱼效应”[N].上海证券报,2013-01-22.
[2]卓尚进.互联网金融:在创新中蓬勃发展[N].金融时报,2013-06-14.
[3]赵向阁,熊晓轶.电子商务在保定市县域经济外向型发展中的应用--以阿里巴巴网站为例[J].中国商贸,2010(22):36-39.
[4]杨群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殊风险及防范研究[J].金融科技时代,2013(7):100-103.
作者:陈列松
出处:《对外经贸》
单位:上海海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