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融资难融资贵“痛点” 未来政策效果值得期待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24日浏览量:100来源:互联网作者:
11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并提出了增加存贷比指标弹性、改进商业银行绩效考核机制等十项强有力的具体措施。
业内专家指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的关键时刻,出台这些措施直指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痛点”,有助于资金更有效地流向“三农”、小微企业等领域,以优化信贷资金配置,推动结构调整。
同业存款或被纳入贷存比考核
“增加存贷比指标弹性,理论上有助于进一步缓解部分银行的存贷比压力,促进商业银行将更多信贷资源投放到实体经济。”宏源证券研究人员认为。
针对贷存比考核,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亦指出,“从经济发展角度说,目前的贷款规模是需要的;从商业银行自身看,也不愿意降低贷款的投放量。但是由于存款增速在明显放慢,商业银行只能采取多种手段,比如发行理财产品等,在月末、季末、年末最终把资金拉回到所谓的符合存贷比要求的存款形态中,这样势必造成市场利率水平的上升。因此,调整存贷比监管已势在必行。”
就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增加存贷比指标弹性”的含义,有业内分析人士称,可能意味着将进一步调整存贷比计算口径。事实上,今年6月30日银监会已下发通知调整存贷比计算口径,计算存贷比分子(贷款)时扣除6项,计算存贷比分母(存款)时增加2项。当前,分子端扣除的覆盖面已经较全面,分母(存款)端增加的2项分别为银行对企业或个人发行的大额可转让存单以及外资法人银行吸收的境外母行一年期以上存放净额。
由于暂时还未将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放在银行的同业存款,如证券保证金和货基协议存款等纳入分母,因此市场普遍认为,增加存贷比指标弹性,或可能将非银机构同业存款纳入贷存比统计中。
民生证券推测,若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同业存款纳入一般性存款,理论上的最大值是释放7.4万亿元人民币信贷。海通证券研究人员则预测,部分金融机构同业往来纳入存贷比统计口径,将显著降低商业银行贷存比,平均降幅在5%左右。目前16家上市银行中,已有5家的贷存比超过73%。
不过,对于贷存比指标的具体调整方式,市场亦有不同猜测。宏源证券研究人员认为,今年6月底调整存贷比口径时未将同业存款纳入,当时担心的主要是可能引发一些同业业务监管套利,金融机构之间可能通过资金来往、实现虚增同业存款规模、导致存款重复计算,达到监管套利目的,与加强同业监管的大目标不合。由于这些因素在当前仍然存在,因此“增加存贷比指标弹性”也可能是指在监管的实务操作执行中变相放松存贷比的考核标准。
协调呆账核销税收与财务政策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完善小微企业不良贷款核销税前列支等政策,增强金融机构扩大小微、“三农”等贷款的能力。
今年年初,财政部下发《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2013年修订版)》,进一步放松了金融机构呆账核销权限,为企业自主安排核销进度、合理配置财务资源提供了更明确的指导和制度依据。
与旧版相比,新办法对小微贷款的不良核销政策进一步松绑。如新版提出,金融企业对单户贷款余额在1000万元及以下的,经追索1年以上,仍无法收回的中小企业贷款和涉农贷款,可按照“账销案存”原则自主核销。而此前,金融企业对这两类贷款的自主核销权限为单笔贷款500万元。
但呆账核销办法仍存在继续改进的必要。业内人士指出,新版管理办法中的核销仅指会计上的核销,根据我国的税法规定,会计核销的呆账中有一部分无法在税前扣除,而一个完整的核销过程既应包括会计上的账务核销又要包括税收上的税前扣除。根据当前税务部门的相关规定,中小企业及涉农贷款为单笔500万元及以下,银行追索一定时间以上无法收回的呆账贷款,尚无法列入税前扣除范围。
部分呆账损失无法税前抵扣,也增加了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企业通常会先核销符合税法认定条件的呆账损失,对那些虽然已形成事实损失、符合会计核销、但不符合税法认定条件的呆账损失予以长期挂账。这部分呆账损失逐渐积累形成企业的不良资产包袱,降低了中小企业进一步融资的能力。
业内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应协同税收管理部门衔接相关条款,保持呆账损失税前扣除规定与财政部呆账损失核销政策的协调性,适当放宽金融企业呆账损失的税前扣除条件。
“税前呆账核销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开展小微业务成本,盘活存量信贷资产,增加小微贷款投放。”交行金研中心高级研究员许文兵告诉记者。
从制度入手解决问题
融资难、融资贵是多方面问题造成的,因此必须从制度入手,加快推进经济体制的综合改革,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宏源证券研究人员指出,目前存贷比并不是约束信贷投放的主要因素,银行“惜贷、惧贷”情绪和高质量符合风控条件的企业需求萎缩才是关键。
已经公布的10月份金融数据显示,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5483亿元,较9月份大幅回落3089亿元,同比仅多增423亿元。反映企业经营活力的企业短期贷款仅新增179亿元,同比少增1969亿元;票据融资则大增1171亿元,成为10月份新增贷款的主要贡献力,反映出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不强,银行风险偏好收缩。
在实体经济有效需求不足、坏账风险暴露的背景下,如何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是个世界性难题。业内专家指出,单纯依靠银行放贷的融资模式已经不可持续,一方面应支持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撬开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机会,另一方面也需要丰富增信手段。
对此,会议除了再次强调“加快发展民营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支持银行通过社区、小微支行和手机银行等提供多层次金融服务,鼓励互联网金融等更好向小微、‘三农’提供规范服务”外,还提出“支持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发展,推广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发挥保单对贷款的增信作用。”
“通过一系列的体制机制创新,引导贷款利率向合理区间运行,未来这些政策的效果值得期待。”许文兵表示。
温馨提示:如需业务、风险在线讨论,辽宁省内典当企业请加入辽宁省典当协会会员群(133649286),外省典当企业可加入典当精英超级群(52233943),加入时请注名典当行全称与真实姓名。